客中初夏

客中初夏朗读

译文

初夏四月,天气清明和暖,下过一场雨天刚放晴,雨后的山色更加青翠怡人,正对门的南山变得更加明净了。

眼前没有随风飘扬的柳絮,只有葵花朝向着太阳开放。

注释

客中:旅居他乡作客。

清和:天气清明而和暖。

南山当户:正对门的南山。

惟有:仅有,只有。

客中初夏创作背景

  宋神宗熙宁三年(1070年),王安石在皇帝支持下实行变法,司马光竭力反对,因而被迫离开汴京,不久退居洛阳,直到哲宗即位才回京任职,这首诗是在洛阳时写的。

  前两句写后初晴的景色,后两句的景物描写是有寄托的。第三句的含意是:我不是因起舞的柳絮,意即决不在政治上投机取巧,随便附和;我的心就像葵那样向着太阳,意即对皇帝忠贞不贰。诗人托物言志,笔法委婉含蓄。

  赏析一

  客居它乡,在春尽夏初之际,一幅后乍晴清明和暖的秀丽画面跃入诗人的视野.而在这富于变化情趣的画面中,诗人不喜丝蒙蒙的南,也不赞随飞舞的柳絮,而把自己的独钟给了向日而倾的葵,其意何在呢不难发现诗人非独爱葵,而是性情使然,言在此而意在彼.诗人久在官场,自是看够了人云亦云的柳絮,却无论如何也不愿自己"摧眉折腰"随飘摆,终而选择了做株向日的葵,真金如色,笑脸为形,且懂得珍惜阳光,这也许才是葵的可爱之处吧!

  赏析二

  本诗语言浅白,色彩明丽清新,犹如摄影师抓拍的一个镜头,"当户转分明""清和乍晴",作者调动我们熟悉的景物布置了一个清明和暖的气氛。“乍”“转”“起”“倾”,使这些景物鲜活生动,使整首诗充满了和夏的味道,从嗅觉,感觉,视觉各个方位来攻占读者的心.最后两句点明本诗主旨,作者的心犹如葵向日,任吹,不动不摇,绝不改变自己的政治理想.

  赏析三

  这是一首寓情于景,状物抒怀的托物言志诗.起笔点明节令:初夏的一场细,驱散了春天的寒意,洗净了空气的尘埃,使得万里江在经历了夏的洗礼后添得一份明朗,显得更加妩媚.紧接着转笔入近景:春去夏来,眼前已没有了那随飞舞的柳絮,只有自始至终向着明媚阳光的葵.诗人有意选择"柳絮","葵"作比,言此意彼,恰恰要表明内心的情志:之中我不会像称为"水性杨"的败絮,我要做"永远向日"的葵

  赏析四

  一首平白如话的小诗,既无险字,也无丽词,似乎一览无余.初夏时节,一场清刚停,对着门的南又清清楚楚地展现在眼前.随飘舞的柳絮已不见,只有葵对着太阳在开放.这其实只是字面上的意思.作为政治家的司光决非如此浅薄;甚至用不着细细咀嚼,便可知其所指,其所托,其所寄寓着的深意.,我(作者)也永不会像柳絮一样没有固定的操守,而会永远像葵一样忠心于国家.此诗是言在此而意在彼,托物而言志

司马光

司马光(1019年11月17日-1086年),字君实,号迂叟,陕州夏县(今山西夏县)涑水乡人,《宋史》,《辞海》等明确记载,世称涑水先生。生于河南省信阳市光山县。北宋史学家、文学家。历仕仁宗、英宗、神宗、哲宗四朝,卒赠太师、温国公,谥文正,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《资治通鉴》,为人温良谦恭、刚正不阿,其人格堪称儒学教化下的典范,历来受人景仰。生平著作甚多,主要有史学巨著《资治通鉴》、《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》、《稽古录》、《涑水记闻》、《潜虚》等。 ...

司马光朗读
()

猜你喜欢

忆远曲,郎身不远郎心远。沙随郎饭俱在匙,
郎意看沙那比饭。水中书字无字痕,君心暗画谁会君。
况妾事姑姑进止,身去门前同万里。一家尽是郎腹心,

()

我欲希高蹈,世外访桃源。呼儿狎猿鹤,课仆扰鸡豚。

白云塞洞口,红雨乱溪村。不如来饮酒,花下好开尊。

()
欧必元

君不见南海翡翠光五彩,出疆增价踰千倍。又不见合浦双明珠,入都声价重璠玙。

此物有神终自合,时来何但守方隅。伟哉陈氏之二子,腾骧奋辔东南起。

()

白水塘边旧草莱,十年三径锁苍苔。寒花解得人归意,昨夜分明入梦来。

()

王风寖失古,颓波荡自今。李生陈大雅,刘子抱文心。

弱余振鸿藻,高义抗词林。归田守玄默,闭关谢沉吟。

()

鹦鹉才高失帝庭,人间穷达转冥冥。久将尘土抛金紫,自慱声华付汗青。

避地盟寒空卜筑,招魂歌就或来听。笛声莫怆山阳舍,琴操期闻中散灵。

()

浙公网安备33032402002372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