卷三十四

郦道元Ctrl+D 收藏本站

原文

  又东出江关,入南郡界。

  江水自关,东径弱关、捍关。捍关,廪君浮夷水所置也。弱关在建平、秭归界。昔巴、楚数相攻伐,藉险置关,以相防捍,秦兼天下,置立南郡,自巫东上皆其域也。

  又东过巫县南,盐水从县东南流注之。

  江水又东,乌飞水注之。水出天门郡溇中县界,北流径建平郡沙渠县南,又北流径巫县南,西北历山道三百六十里,注于江,谓之乌飞口。江水又东径巫县故城南,县故楚之巫郡也。秦省郡立县,以隶南郡。吴孙休分为建平郡,治巫城。城缘山为塘,周十二里一百一十步,东西北三面皆带傍深谷,南临大江,故夔国也。江水又东,巫溪水注之。溪水导源梁州晋兴郡之宣汉县东,又南径建平郡泰昌县南,又径北井县西,东转历其县北。水南有盐井,井在县北,故县名北井,建平一郡之所资也。盐水下通巫溪,溪水是兼盐水之称矣。溪水又南,屈径巫县东。县之东北三百步,有圣泉,谓之孔子泉。其水飞清石穴,洁并高泉,下注溪水。溪水又南入于大江。江水又东径巫峡,杜宇所凿以通江水也。郭仲产云:按《地理志》,巫山在县西南,而今县东有巫山,将郡、县居治无恒故也。江水历峡东,径新崩滩,此山汉和帝永元十二年崩,晋太元二年又崩。当崩之日,水逆流百余里,涌起数十丈。今滩上有石,或圆如箪,或方似屋,若此者甚众,皆崩崖所陨,致怒湍流,故谓之新崩滩。其颓岩所余,比之诸岭,尚为竦桀,其下十余里,有大巫山,非惟三峡所无,乃当抗峰岷、峨,偕蛉衡、疑。其翼附群山,井概青云,更就霄汉,辨其优劣耳。神孟涂所处,《山海经》曰:夏后启之臣孟涂,是司神于巴。巴人讼于孟涂之所,其衣有血者执之。是请生居山上,在丹山西。郭景纯云:丹山在丹阳,属巴,丹山西即巫山者也。又帝女居焉。宋玉所谓天帝之季女,名曰瑶姬,未行而亡,封于巫山之阳。精魂为草,实为灵芝,所谓巫山之女,高唐之阻,旦为行云,暮为行雨,朝朝暮暮,阳台之下。旦早视之,果如其言,故为立庙,号朝云焉。其间首尾百六十里,谓之巫峡,盖因山为名也。自三峡七百里中,两岸连山,略无阙处,重岩叠嶂,隐天蔽日,自非停午夜分,不见曦月。至于夏水襄陵,沿溯阻绝,或王命急宣,有时朝发白帝,暮到江陵,其间千二百里,虽乘奔御风,不以疾也。春冬之时,则素湍绿潭,回清倒影,绝巘生怪柏,悬泉瀑布,飞漱其间,清荣峻茂,良多趣味。每至晴初霜旦,林寒涧肃,常有高猿长啸,属引凄异,空谷传响,哀转久绝。故渔者歌曰:巴东三峡巫峡长,猿鸣三声泪沾裳。江水又东径石门滩。滩北岸有山,山上合下开,洞达东西,缘江步路所由,刘备为陆逊所破,走径此门,追者甚急,备乃烧铠断道。孙桓为逊前驱,奋不顾命,斩上夔道,截其要径,备逾山越险,仅乃得免,忿恚而叹曰:吾昔至京,桓尚小儿.而今迫孤,乃至于此。遂发愤而薨矣。

  又东过秭归县之南,县故归乡,《地理志》曰:归子国也。《乐纬》曰:昔归典叶声律。宋忠曰:归即夔。归乡盖夔乡矣。古楚之嫡嗣有熊挚者,以废疾不立,而居于夔,为楚附庸。后王命为夔子。《春秋》值公二十六年,楚以其不祀灭之者也。袁山松曰:屈原有贤姊,闻原放逐,亦来归,瑜令自宽全。乡人冀其见从,因名曰秭归。即《离骚》所谓女嬃蝉媛以署余也。县城东北,依山即坂,周回二里,高一丈五尺,南临大江。古老相传,谓之刘备城,盖备征吴所筑也。县东北数十里,有屈原旧田宅。虽畦堰縻漫,犹保屈田之称也。县北一百六十里,有屈原故宅,累石为室基,名其地曰乐平里。宅之东北六十里,有女嬃庙,捣衣石犹存。故《宜都记》曰:种归盖楚子熊绎之始国,而屈原之乡里也。原田宅于今具存,指谓此也。江水又东径一城北,其城凭岭作固,二百一十步,夹溪临谷,据山枕江,北对丹阳城,城据山跨阜,周八里二百八十步,东北两面,悉临绝涧,西带亭下溪,南枕大江,险峭壁立,信天固也。楚子熊绎始封丹阳之所都也。《地理志》,以为吴之丹阳。论者云:寻吴楚悠隔,缕荆山,无容远在吴境,是为非也。又楚之先王陵墓在其间,盖为征矣。江水又东南径夔城南,跨据川阜,周回一里百一十八步,西北背枕深谷,东带乡口溪,南侧大江。城内西北角有金城,东北角有圆土狱,西南角有石井口,径五尺。熊挚始治巫城,后疾移此,盖夔徙也。《春秋左传》值公二十六年,楚令尹子玉城夔者也。服虔曰:在巫之阳,秭归归乡矣。江水又东径归乡县故城北。袁山松曰:父老传言,原既流放,忽然蹔归,乡人喜悦,因名曰归乡。抑其山秀水清,故出俊异,地险流疾,故其性亦隘。《诗》云:惟岳降神,生甫及申。信与!余谓山松此言,可谓因事而立证,恐非名县之本旨矣。县城南面重岭,北背大江。东带乡口溪,溪源出县东南数百里,西北入县。径狗峡西,峡崖龛中石,隐起有狗形,狗状具足,故以狗名峡。乡口溪又西北径县下入江,谓之乡口也。江水又东径信陵县,南临大江,东傍深溪,溪源北发梁州上庸县界,南流径县下,而注于大江也。

  又东过夷陵县南,江水自建平至东界峡,盛弘之谓之空泠峡。峡甚高峻,即宜都、建平二郡界也。其间远望,势交岭表,有五六峰,参差互出。上有奇石,如二人像,攘袂相对,俗传两郡督邮争界于此,宜都督邮,厥势小东倾,议者以为不如也。江水历峡东,径宜昌县之插灶下,江之左岸,绝岸壁立数百丈,飞鸟所不能栖。有一火烬,插在崖间,望见可长数尺。父老传言,昔洪水之时,人薄舟崖侧,以余烬插之岩侧,至今犹存,故先后相承谓之插灶也。江水又东径流头滩,其水并峻激奔暴,鱼鳖所不能游。行者常苦之,其歌曰:滩头白勃坚相持,倏忽沦没别无期。袁山松曰:自蜀至此,五千余里,下水五日,上水百日也。江水又东径宜昌县北,分夷道很山所立也。县治江之南岸,北枕大江,与夷陵对界。《宜都记》曰:渡流头滩十里,便得宜昌县。江水又东径狼尾滩而历人滩。袁山松曰:二滩相去二里。人滩水至峻峭,南岸有青石,夏没冬出,其石.崟,数十步中,悉作人面形,或大或小。其分明者,须发皆具,因名曰人滩也。江水又东径黄牛山,下有滩,名曰黄牛滩。南岸重岭叠起,最外高崖间有石色如人负刀牵牛,人黑牛黄,成就分明,既人迹所绝,莫得究焉,此岩既高,加以江湍纡回,虽途径信宿,犹望见此物,故行者谣曰:朝发黄牛,暮宿黄牛,三朝三暮,黄牛如故。言水路纡深,回望如一矣。江水又东径西陵峡,《宜都记》曰:自黄牛滩东入西陵界,至峡口百许里,山水纡曲,而两岸高山重障,非日中夜半,不见日月。绝壁或千许丈,其石彩色,形容多所像类。林木高茂,略尽冬春。犹鸣至清,山谷传响,泠泠不绝。所谓三峡,此其一也。山松言:常闻峡中水疾,书记及口传,悉以临惧相戒,曾无称有山水之美也。及余来践脐此境,既至欣然,始信耳闻之不如亲见矣。其叠崿秀峰,奇构异形,固难以辞叙。林木萧森,离离蔚蔚,乃在霞气之表。仰瞩俯映,弥习弥佳。流连信宿,不觉忘返,目所履历,未尝有也。既自欣得此奇观,山水有灵,亦当惊知己于千古矣。江水历禹断江南。峡北有七谷村,两山间有水清深,潭而不流。又耆旧传言,昔是大江,及禹治水,此江小不足泻水,禹更开今峡口,水势并冲,此江遂绝,于今谓之断江也。江水出峡,东南流,径故城洲。洲附北岸,洲头曰郭洲,长二里,广一里,上有步阐故城,方圆称洲,周回略满,故城洲上,城周五里,吴西陵督步骘所筑也。孙皓凤凰元年,骘息阐复为西陵督,据此城降晋,晋遣太傅羊祜接援,未至,为陆抗所陷也。江水又东径故城北,所谓陆抗城也。城即山为墉,四面天险。江南岸有山孤秀,从江中仰望,壁立峻绝。袁山松为郡,尝登之瞩望焉。故其《记》云:今自山南上至其岭,岭容十许人,四面望诸山,略尽其势。俯临大江,如萦带焉,视舟如凫雁矣。北对夷陵县之故城。城南临大江。秦令白起伐楚,三战而烧夷陵者也。应劭曰:夷山在西北,盖因山以名县也。王莽改曰居利。吴黄武元年,更名西陵也。后复曰夷陵。县北三十里,有石穴,名曰马穿。尝有白马出穴,人逐之入穴,潜行出汉中。汉中人失马,亦尝出此穴,相去数千里。袁山松言江北多连山,登之望江南诸山,数十百重,莫识其名,高者千仞,多奇形异势,自非烟寨雨霁,不辨见此远山矣。余尝往返十许过,正可再见远峰耳。江水又东径白鹿岩。沿江有峻壁百余丈,猿所不能游。有一白鹿,陵峭登崖,乘岩而上,故世名此岩为白鹿岩。江水又东历荆门、虎牙之间。荆门在南,上合下开,暗彻山南,有门像,虎牙在北,石壁色红,间有白文类牙形,并以物像受名。此二山,楚之西塞也。水势急峻,故郭景纯《江赋》曰:虎牙桀竖以屹崒,荆门阙竦而盘薄,圆渊九回以悬腾,湓流雷呴而电激者也。汉建武十一年,公孙述遣其大司徒任满、翼江王田戎,将兵数万,据险为浮桥,横江以绝水路,营垒跨山,以塞陆道。光武遣吴汉、岑彭将六万人击荆门,汉等率舟师攻之,直冲浮桥,因风纵火,遂斩满等矣。

  又东南过夷道县北,夷水从佷山县南,东北注之。

  夷道县,汉武帝伐西南夷,路由此出,故曰夷道矣。王莽更名江南。桓温父名彝,改曰西道。魏武分南郡置临江郡。刘备改曰宜都。郡治在县东四百步。故城,吴丞相陆逊所筑也。为二江之会也。北有湖里渊,渊上橘袖蔽野,桑麻暗日,西望佷山诸岭,重峰叠秀,青翠相临,时有丹霞白云,游曳其上。城东北有望堂,地特峻,下临清江,游瞩之名处也。县北有女观山,厥处高显,回眺极目。古老传言,昔有思妇,夫官于蜀,屡愆秋期。登此山绝望,忧感而死,山木枯悴,鞠为童枯。乡人哀之,因名此山为女观焉。葬之山顶,今孤坟尚存矣。

  又东过枝江县南,沮水从北来注之。

  江水又东,径上明城北。晋太元中,荷坚之寇荆州也,刺史桓冲徙渡江南,使刘波筑之,移州治此城。其地夷敞,北据大江。江汜枝分,东入大江,吴治洲上,故以枝江为称。《地理志》曰:江沱出西,东入江是也。其地故罗国,盖罗徙也。罗故居宜城西山,楚文王又徒之于长沙,今罗县是矣。县西三里有津乡,津乡,里名也。《春秋》庄公十九年,巴人伐楚,楚子御之,大败于津。应劭曰:南郡江陵有津乡。今则无闻矣。郭仲产云,寻楚御巴人,枝江是其涂。便此津乡殆即其地也。盛弘之曰:县旧治沮中,后移出百里洲,西去郡百六十里。县左右有数十洲,槃布江中,其百里洲最为大也。中有桑田甘果,映江依洲。自县西至上明,东及江津,其中有九十九洲。楚谚云:洲不百,故不出王者。桓玄有问鼎之志,乃增一洲,以充百数。僭号数旬,宗灭身屠。及其倾败,洲亦消毁。今上在西,忽有一洲自生,沙流回薄,成不淹时,其后未几,龙飞江汉矣。县东二里,有县人刘凝之故宅。凝之字志安,兄盛公,高尚不仕。凝之慕老莱、严子陵之为人,立屋江湖,非力不食。妻梁州刺史郭诠女,亦能安贫。宋元嘉中,夫妻隐于衡山,终焉不返矣。县东北十里,土台北岸有迤洲,长十余里,义熙初,烈武王斩桓谦处。县东南二十里,富城洲上,有道士范侪精庐。自言巴东人,少游荆土。而多盘桓县界。恶衣粗食,萧散自得,言来事多验,而辞不可详。人心欲见,歘然而对,貌言寻求,终弗遇也。虽径跨诸洲,而舟人未尝见其济涉也。后东游广陵,卒于彼土。侪本无定止处,宿憩一小庵而已。弟子慕之,于其昔游,共立精舍,以存其人。县有陈留王子香庙,颂称子香于汉和帝之时,出为荆州刺史,有惠政,天子征之,道卒枝江亭中。常有三白虎,出入人间,送丧逾境。百姓追美甘棠,以永元十八年,立庙设祠,刻石铭德,号曰枝江白虎王君。其子孙至今犹谓之为白虎王。江水又东会沮口,楚昭王所谓江、汉,沮、漳,楚之望也。

  又南过江陵县南。

  县北有洲,号曰枚回洲,江水自此两分而为南、北江也。北江有故乡洲。元兴之末,桓玄西奔,毛祐之与参军费恬射玄于此洲。玄子升,年六岁,辄拔去之。王韶之云:玄之初奔也,经日不得食,左右进粗粥,咽不能下。升抱玄胸抚之,玄悲不自胜。至此,益州都护冯迁斩玄于此洲,斩升于江陵矣。下有龙洲,洲东有宠洲,二洲之间,世擅多鱼矣。渔者投罟历网,往往挂绝,有潜客泳而视之,见水下有两石牛,尝为罾害矣。敌渔者莫不击浪浮舟;鼓枻而去矣。其下谓之邴里洲,洲有高沙湖,湖东北有小水通江,名曰曾口。江水又东径燕尾洲北,合灵溪水,水无泉源,上承散水,合承大溪,南流注江。江、溪之会有灵溪戍,背阿面江,西带灵溪,故戍得其名矣。江水东得马牧口,江水断洲通会。江水又东径江陵县故城南,《禹贡》荆及衡阳惟荆州,盖即荆山之称而制州名矣。故楚也。子革曰:我先君僻处荆山以供王事,遂迁纪郢。今城,楚船官地也。《春秋》之渚宫矣。秦昭襄王二十九年,使白起拔鄢鄂,以汉南地而置南郡焉。《周书》曰:南,国名也。南氏有二臣,力钩势敌,竞进争权,君弗能制。南氏用分为二南国也。按韩婴叙《诗》云:其地在南郡、南阳之间。《吕氏春秋》所谓禹自涂山巡省南土者也。是郡取名焉。后汉景帝以为临江王荣国。王坐侵庙壖地为宫,被征,升车,出北门面轴折。父老窃流涕曰:吾王不还矣!自后北门不开,盖由荣非理终也。汉景帝二年,改为江陵县。王莽更名郡曰南顺,县曰江陆。旧城,关羽所筑。羽北围曹仁,吕蒙袭而据之。羽曰:此城吾所筑,不可攻也。乃引而退,杜元凯之攻江陵也,城上人以瓠系狗颈示之,元凯病瘿故也。及城陷,杀城中老小,血流沾足。论者以此薄之。江陵城地东南倾,故缘以金堤,自灵溪始。桓温令陈遵造。遵善于方功,使人打鼓,远听之,知地势高下,依傍创筑,略无差矣。城西有栖霞楼,俯临通隍,吐纳江流,城南有马牧城,西侧马径,此洲始自枚回,下迄于此,长七十余里,洲上有奉城,故江津长所治,旧主度州郡贡于洛阳,因谓之奉城。亦曰江津戍也。戍南对马头岸。昔陆抗屯此,与羊祜相对,大宏信义,谈者以为华元、子反复见于今矣。北对大岸,谓之江津口,故洲亦取名焉。江大自此始也。《家语》曰:江水至江津,非方舟避风,不可涉也,故郭景纯云:济江津以起涨,言其深广也。江水又东径郢城南,子囊遗言所筑城也。《地理志》曰:楚别邑,故郢矣。王莽以为郢亭。城中有赵台卿冢,歧平生自所营也。冢图宾主之容,用存情好,叙其宿尚矣。江水又东得豫章口,夏水所通也,西北有豫章冈,盖因冈而得名矣。或言因楚王豫章台名,所未详也。

译文及注释

  又往东流出江关,流人南郡界,

  江水从关东流经弱关、捍关。捍关是凛君乘船下夷水时所设;弱关在建平郡姊归县边界上。从前巴、楚常常打仗,所以在险要处设关互相防御。秦统一天下后,设置南郡,于是从巫县东上,就都是秦的领土了。

  又往东流过巫县南边,盐水从县城东南流来注人。

  江水又往东流,有乌飞水注入。鸟飞水发源于天门郡楼中县边界,往北流经建平郡沙渠县南边,又往北流经巫县南边,于是往西北经过山间三百七十里的流程,注入江水,汇流处叫乌飞口。江水又往东流,经过巫县老城南,巫县就是旧时楚国的巫郡,秦废巫郡而改置为县,划归南郡管辖。吴孙休分设建平郡,以巫城为治所。巫城倚山筑城,周围十二里一百一十步,东西北三面都依傍深谷,南临大江,从前是夔国的地方。江水又东流,巫溪水注入。巫溪水发源于梁州晋兴郡宣汉县东边,往南流经建平郡泰昌县南面,又流经北井县西面,转向东边,流经县城北面。南岸有盐井,都在县城北面,所以县名叫北井,建平全郡食盐都仰赖这些盐井供应。盐水下通巫溪,溪水于是也兼有盐水之名了。溪水又往南流,转弯流经巫县东边。巫县东北三百步有圣泉,口转孔子泉,清泉从石洞中飞流而出,莹洁可与名泉媲美。泉流一F 注溪水,溪水又南流注入大江。江水继续东流,穿过巫峡。巫峡是杜宇所凿,藉以疏通江水。郭仲产说:按《 地理志》 ,巫山在巫县县城西南,但现在县城东却有巫山,或许是郡县治所地址常有迁移变动的缘故吧。江水穿过山峡往东流,经过新崩滩。汉和帝永元十二年(100 ) ,此处山崩,晋太元二年(377 )再次山崩,山崩那天,江水倒流百余里,水涌高达数十丈。现在滩上有很多巨石,圆的如饭箩,方的如房屋,都是从山崖上塌下的,急流受阻,奔腾怒吼,所以叫新崩滩。崩塌后留下的石峰,与许多别的山岭相比起来,显得还是相当高峻的。下流十余里有大巫山,山势之高不但是三峡所没有的,而且可以与崛山和峨眉山一争上下,与衡山和九疑山互比高低;周围相连的群山,都是高入青云,只有攀登到天上,才分辨得出它们的高下。大巫山是司法之神孟涂所居之处。《 山海经》 说:夏启的臣子孟涂,在巴做了司法之神,巴人到孟涂的住所来告状,他只把衣服上有血迹的人抓起来,决不滥杀无辜,而有好生之德。他住在山上,在丹山西面。郭景纯说:丹山在丹阳,属巴郡。丹山西就是巫山。此外,赤帝的女儿也住在这里,就是宋玉所说的天帝的小女儿,名叫瑶姬。她还没有出嫁就死了,葬在巫山的南面,精魂化成草,结成灵芝。这就是所谓居于高唐险阻处的巫山神女,早上她是飘荡的云,向晚她是游移的雨,每天早晚都在阳台下面。次日一早,楚王起来一看,果然像神女所说的一样,于是就为她修建庙宇,号为朝云。山峡从起点到终点长一百六十里,称为巫峡,就是因巫山而得名。三峡七百里的水路间,两岸山脉连绵不绝,其间没有一点空缺的地方。层沓的岩石和峰峦,把天空和阳光都遮住了,不到中午和夜半,看不到太阳和月亮。到了夏天,大水升涨,漫到了丘陵上,不论上水或下水就都阻断了。如果朝廷颁发诏令须火急传达,有时早上从白帝城出发,晚间就可到江陵,其间行程一千二百里,虽然骑着快马,乘着疾风,也没有这般迅速。春天和冬天时节,又另是一番景象:白浪轻扬,澄潭泛绿,清波间映着倒影,陡峻的峰峦上长满姿态奇诡的柏树,悬崖上的瀑布飞奔直下。这种林泉山石的奇秀风光,真是引人入胜。每逢初晴的日子和凝霜的清晨,山林寒寂、涧水无声,高处却常常传来猿猴一声声不断的长啸,声音十分凄楚,空谷里回荡着余音,久久方才消失。所以渔夫唱道:巴东三峡巫峡长,猿鸣三声泪沾裳。江水又往东流过石门滩,石门滩北岸有一座山,上合下开,东西畅通,沿江步行,都要经过这里。刘备被陆逊打得大败,逃经这道门户。追兵逼得很紧,于是刘备烧掉恺甲,破坏了栈道。孙桓充当陆逊的前锋,他奋不顾身地追击,切断通往夔州的要道。刘备爬山越岭,通过重重险阻,仅仅逃得了性命。他气愤地叹息道:从前我到京城时,孙桓还不过是个小鬼,现在却逼我到这地步!他一气就气死了。

  又往东流过姊归县南边,

  株归县就是旧时的归乡。《 地理志》 说:就是归子国。《 乐纬》 说:古时归是掌管音乐的。宋忠说:归就是夔,归乡该就是夔乡了。古时楚王的嫡子有个叫熊挚的,因为残疾不能继承王位,因而在夔居住,作为楚的附庸国,以后楚王称他为夔子。《 春秋》 :僖公二十六年(前634 ) ,楚因夔子不祭祀,就灭了夔国。袁山松说:屈原有个贤慧的姐姐,听说屈原被放逐,也来和他一起,劝他想开些,全乡的人也都希望他能听姐姐的话,因此称那地方为株归;就是《 离骚》 中所说的:女篓牵着我依依不舍,一边又责骂我。县城东北背靠山坡,城墙周围长二里,高一丈五尺,南濒大江。据老人们相传,称为刘备城,大概是刘备征吴时所筑。县城东北数十里,有屈原过去的田地和住宅,虽然田埂已经紊乱崩坏,可是仍保持着屈田的称呼。县城以北一百六十里有屈原故居,用石头砌筑成屋基,那地方取名乐平里。故居东北六十里有女婴庙,捣衣石也还在。所以《 宜都记》 说:株归是楚子熊绎最早的封国,也是屈原的故乡,屈原田园住宅至今还在;指的就是这地方。江水又往东流过一座城的北边,此城凭依山岭修筑加固,长二百一十步。城在两溪之间,下临山谷,据山濒江,北对丹阳城。丹阳城依山修筑,跨过丘冈,周围八里二百八十步;东北两面都是下临绝涧,西边靠近亭下溪,南傍大江,陡崖险峻如壁,实在是天然的险、要之地。这是楚子熊绎初封于丹阳时的都邑。《 地理志》 以为那是吴的丹阳,有人辩驳道:推想起来吴楚两地相距遥远,熊绎在荆山艰苦经营,丹阳不可能远在吴的境内,所以此说是错误的。而且楚国前代帝王的陵墓也在那里,这也可作为证据。江水又往东南流,经过夔城南面,夔城据山川形势而修筑,周围一里一百十八步,西北背依深谷,东边靠近乡口溪,南濒大江边;城内西北角有金城,东北角有圆形土牢,西南角有石井,口径五尺。熊挚开始把治所一设在巫城,后来有病,迁移到这里,大概是从夔迁过来的。《 春秋左传》 :僖公二十六年(前634 ) ,楚国的令尹子玉在夔筑城。服虔说:夔在巫山南面,就是株归的归乡。江水又往东流,经过归乡旧城北面。袁山松说:据老人相传,屈原被流放后,忽然又回来暂住,乡人们很高兴,因而称为归乡。或许因为那里山明水秀,所以会出天才人物;地势险要,水流迅疾,所以性格也有点过急。《 经》 说:四岳的神灵下降,仲山甫和申伯于是诞生。确实如此!我要说,袁山松这番话可说是因史事而设证,恐怕不是该县命名的原意。县修在南面,山岭重沓,北面靠着大江,东面乡口溪回环流过。乡口溪源出该县东南数百里,往西北进入县境,流经狗峡西边。这里山峡崖壁的凹处,有一块岩石隆起像狗的样子,形状齐全,所以称为狗峡。乡口溪又往西北流,经过县境注入大江,汇流处叫乡口。江水又往东流经信陵县南。信陵县面l 愉大江,东傍深溪;溪水发源于北方的梁州上庸县地界,南流经县境注入大江。

  又往东流过夷陵县南边,江水又从建平流到东界峡,盛弘之称为空冷峡。峡极高峻,这是宜都、建平二郡的分界。这里山势陡峭,在峡中远望,两岸山岭高与天接。五六座山峰参差错落地耸立着,上有奇石,状如二人奋臂相向。按民间传说,两郡督邮在这里争界,宜都督邮姿势稍稍向东倾斜,人们指点谈论,以为不及对方强。江水穿过东界峡,往东流经宜昌县的插灶下面。左岸是悬崖削壁,高达数百丈,连飞鸟也不能栖息。崖岸间插着一根未曾燃尽的木头,望去长约数尺。父老相传,从前发洪水时,人们停船于崖旁,把一根烧过的柴火插在岩边,直到如今还在,所以世代相传,称为插灶。江水又往东经流头滩,这里也是急流奔腾,势极凶猛,连鱼鳖也不能游过,旅人常视为畏途。有一首歌谣说:在滩头汹涌的白浪中,大伙要奋力坚持!霎时沉没下去,告别就太迟!袁山松说:从蜀地到这里行程五千余里,下水只消五日就到,上水却要一百日。江水又往东流经宜昌县北面,宜昌县是划出夷道、恨山二县部分地区设立的。县治在江流南岸,北濒大江,与夷陵相‘对,以江为界。《 宜都记》 说:过了流头滩十里,就到宜昌县。江水又往东流,经过狼尾滩后又流过人滩。袁山松说:二滩相距二里,人滩水流极其险急,南岸有青石,夏天没在水中,冬天露出水面;这块高大的怪石,数十步内看去,都是人面的样子,或大或小,从有的角度看来更加清楚,甚至须发齐全,所以叫人滩。江水继续东流,经过黄牛山,山下有滩,’叫黄牛滩。南岸峰岭层叠而起,最外层的高崖间有一块岩石,色彩斑驳,形状像一个人背着刀,牵着牛;人色黑,牛色黄,完全是天然形成,形象十分清晰。但那是人迹不到的地方,也就无法去看个究竟了。这块岩山很高,又加湍急的江流回环曲折,因而虽经两天的航程,还能看到这块奇岩。所以行人编了一首歌谣说:清晨从黄牛启程,晚上在黄牛栖身;三个清晨又三个晚上,黄牛还是这般模样。歌谣是说水路迂回深曲,回头眺望时,仿佛总是还在同一个地方。江水又往东流经西陵峡。《 宜都记》 说:从黄牛滩往东进入西陵境内,到峡口的百里左右航程中,山水萦纤曲折。两岸高山峻岭层层叠叠,不到正午或夜半,看不见太阳和月亮。绝壁有的高达千丈,岩石色彩缤纷,形状常常很像某种事物。树高林密,经冬常绿不凋;猿啼声极其清越,山谷里回声荡漾,久久不绝。所谓三峡,这就是其中之一。袁山松说:常听人们说,峡中水流险急,书中记载和口头传闻,都是讲述身临险境时的可怕情景,以此来相告诫,却没有人谈到这里山水之美的。待到我亲身踏上这片土地,一到这里就满怀欣喜,这才相信耳闻不如亲见了。那层沓的崖壁,秀丽的峰峦,奇形怪状,姿态万千,实在难以笔墨形容;林木参差,郁郁葱葱,高与云霞相接。仰观山色,俯视倒影,愈看愈感美妙,流连游赏了两天,不觉乐而忘返;平生亲眼所见的景物,没有像这样壮丽的了。我一边为自己能一睹这样的奇观而高兴,一边又想山水如果有灵,那么千秋万代之中能够得到一个知己,也该感到惊喜了!江水流经禹断江以南,山峡北岸有七谷村,两山间有一湾清泉,澄澈深沉,静止不流。又据老人传说:古时这里是大江,到了大禹治水时,因此江太小,泄水木畅,于是禹又另开了今天这道峡口,水势全从这里直冲而下,此江于是就断了,现在称为断江。江水出峡后,往东南流经故城洲,洲与北岸相连,洲头叫郭洲,长二里,宽一里,洲上有步阐旧城,方圆大致与洲相称,只是周围稍留有余地。故城洲上的城墙周围五里,是吴西陵都督步鹭所筑。孙皓凤凰元年(272 ) , 步鹭的儿子步阐又当了西陵都督。他据有此城向晋投降,晋派太傅羊枯去接应他,没等羊枯赶到,就被陆抗攻陷了。江水继续往东流,经过一座老城北面,这就是所谓陆抗城。此城依山修筑城墙,四面都是天险。大江南岸有一座山,孤峰独秀,从江中仰望,削壁依天,险峻之极。袁山松当郡守时攀登此峰,临高凭眺。所以他在《 宜都记》 中说:现在从山南攀登,爬上岭头,上面可以容纳十来个人。放眼眺望四方,山川形胜,历历在目;俯瞰大江,萦回如带,至于船只,更小得像鹅鸭一般了。北边与夷陵县老城相望,老城南临大江。秦国命令白起去攻楚,打了三仗,把夷陵烧了。应肋说:夷山在西北,夷陵就是以山来取名的。王莽改名,称为居利,吴黄武元年(222 )改名西陵,以后又恢复夷陵一名。县北三十里有个石洞,名叫马穿。从前曾有白马从洞中出来,人们去追逐它,又逃进洞里,循着洞走直到汉中才出来。汉中人有马不见了,也曾从这个洞口重新出现,而二地相距远达数千里。袁山松说:江北山岭大都互相连接,登山遥望江南群山,层层叠叠,多达数十或上百重,都不知道山名;高的上千丈,山形千奇百怪,山势也迥异寻常。不是烟散雨收的好天气,是分辨不出这样的远山的。我曾往来行走过十来次,但看清这些远峰,也不过两次罢了。江水又往东流经白鹿岩。沿江有峻峭的石壁,高达百余丈,连猿猴也不能上去嬉游,但有一头白鹿竟乘岩而上,登上险峻的高崖。所以世人把此岩称为白鹿岩。江水继续往东流过荆门、虎牙之间。荆门在南,上合下开,暗通山南,北边有座虎牙形的石门,石壁呈赫红色,间有白色的花纹,形状像牙齿,都是以事物形象命名。这两座山是楚国西部的边塞。这里水势湍急,所以郭景纯的《 江赋》 说:虎牙冲天竖立,高峻而险峭;荆门屹若城网,宏大而雄伟;深渊涡流回旋,骇浪奔腾;洪涛声如巨雷,势若闪电。汉建武十一年(35 )公孙述派遣他的大司徒任满、翼江王田戎,率兵数‘万,凭险建造浮桥,横跨江上截断航道,又跨山修筑营垒,堵死陆上通路。光武帝派遣吴汉、岑彭带领六万人去袭击荆门,吴汉等率水兵向浮桥直冲过来,凭借风势放火烧桥,于是杀了任满等。又往东南流过夷道县北边,夷水从很山县南边往东北注人。• 夷道县,因汉武帝征伐西南夷时,行军路线是从这里走的,所以叫夷道,王莽改名为江南;桓温父亲名彝,夷、彝同音,为避讳改名西道。魏武帝把南郡分开,另设临江郡,刘备改名宜都,郡治设在县治东边四百步处。老城是吴皿相陆逊所筑,地点在两江的汇合处。北边有湖里渊,渊上桔袖绿荫蔽野,桑麻密得不透阳光。西望恨山的群峰,层峦叠嶂,青苍的翠色一重接着一重,常有红霞白云在山巅飘荡。城中东北边有望堂,那地方很高峻,下临澄碧的江流,是一处有名的游览胜地。县北有女观山,位置高旷,眼界开阔,可以极目远眺。老人们相传,从前有个女人,丈夫在蜀地做官,屡次延误归期,她登临此山,望眼欲穿,终于忧伤而死。山上的树木也都枯死了,成了一座秃岭。乡人哀悼她,因称此山为女观山。那位不幸的女人就葬在山顶,至今孤坟依然存在。又往东流过枝江县南边,沮水从北方流来注人。

  江水继续往东流,经过上明城北边。晋太(大)元年间(376 一396 ) ,符坚侵犯荆州,刺史桓冲渡江迁徙到江南,命刘波修筑此城,把州治迁移到这里。这一带地势平旷,北面据有大江;江水分支流出后,又往东重新注入大江.,县治就在洲上,所以用枝江作为地名。《 地理志》 说:江水的支流往西分出,东流入江。这地方古时原是罗国,罗人曾迁徙到这里。罗人原来居于宜城的西山,楚文王把他们迁往长沙,就是现在的罗县,县西三里有津乡,津乡是个乡里的地名。《 春秋》 :庄公十九年(前675 ) ,巴人攻楚,楚子出兵抵抗,在津打了个大败仗。应肋说:南郡江陵有津乡,现在不再听说有这个地名了。郭仲产说:楚国立即起来抵抗巴人,枝江就是他们必经之路。这个津乡大概就是那地方了。盛弘之说:旧县治在沮中,后来迁到百里洲,西距郡治一百六十里。‘县城左右有数十个沙洲散布在江中,百里洲是最大的一个。洲上有桑田果园,在岸边与碧水相映。从县城西至上明,东至江津,其间有九十九个洲。楚地民谚说:洲数不满百,所以出不了帝王。桓玄怀有称帝野心,干是增筑一洲,以凑足百数,但只称王了儿十日,终至杀身灭族;他败亡之后,洲也被毁了。当今皇上就在西边,江中忽又自然形成一个沙洲,流沙逐水上涌,冲积成洲,有时水也淹.不住了。后来不久,江汉之间出现龙飞。县城以东二里,有县人刘凝之故居。刘凝之,字志安,他的哥哥盛公志行高远,不肯做官;刘凝之爱慕老莱子、严子陵的为人,在江湖上盖起小屋,完全靠自己劳动来生活,他的妻子梁州刺史郭诊的女儿,也能安于贫困。宋元嘉年间(424 一453 ) ,夫妻二人隐居在衡山,就在那里终老,没有再回来。县城东北十里,土台北岸有迪洲,长十余里,是义熙(405-418 )初年烈武王杀桓谦的地点。县城东南二十里,富城洲上有道士范济的精庐。范济自称是巴东人,少年时期游历荆州地区,大部分时间都往来于该县边境一带,他衣服破烂,食物粗劣,但闲散自在,自得其乐。他预言未来的事,常常应验,但言辞隐晦难解;人们真心想见他,一忽儿就在眼前了,但如虚言要找他,却总碰不到。虽然他来往于各处沙洲之间,但船夫却从未见他过渡和涉水。以后他东游广陵,就死在那边。范济本来没有固定的住所,住宿安息,不过一个小奄罢了。他的弟子思慕他,就在他从前游历过的地方修建道院来纪念他。县里有陈留王子香庙,人们还传颂着,主子香在汉和帝时出任荆州刺史,有利民的政绩,皇帝征召他,他在旅途死于枝江亭中。当他的灵枢运送还乡时,常有三只白虎出入于人间,为他送丧,一直送出县境。百姓追思他的恩德,于永元十八年为他建庙立祠,刻碑记载他的德政,并号为枝江白虎王君,他的子孙后代直到现在还把他称为白虎王。江水又往东流,汇合沮口,这就是楚昭王所说的:江、汉、沮、漳,都是楚国祭祀河川的地方。

  又往南流过江陵县南边。

  江陵县北面有个沙洲,称为枚回洲,江水在这里分为两条,就是南江和北江。北江有故乡洲,元兴(402 一404 )末年,桓玄往西奔逃,毛佑之和参军费恬就在此洲射桓玄,桓玄的儿子桓升只有六岁,立即把箭拔掉。王韶之说:桓玄开始逃亡时,整日没有东西吃;侍从送了粗米粥给他,他又不能下咽。小桓升抱住桓玄的胸爱抚着,桓玄不禁悲痛欲绝。到了这里,益州都护冯迁就在洲上杀了桓玄,又在江陵杀了小桓升。下游有龙洲,洲东有宠洲,这两个沙洲之间,世代以多鱼著称,渔人撒网,常被什么东西钩住,以致拉破了网;有个会潜水的人游到水下去看,见有两头石牛,弄破渔网的就是这些东西。所以渔船到了这里,无不使劲荡桨击浪而去。下游有洲,叫哪里洲,洲中有高沙湖,湖东北有一条细流与江相通,水口叫曾口。江水又东流经燕尾洲北,汇合了灵溪水。灵溪水没有主源,上流承接一些散流的水,合为大溪,南流注入江水。江水与大溪汇合的地方,有灵溪戍,背靠山陵,面临江流,灵溪就在西边流过,这个驻防城堡也就因此而得名。江水东流到马牧口,水流切断沙洲,使两边江道相通了。江水又往东流经江陵县老城南边。《 禹贡》 说,荆及衡阳都属荆州地区。大概就是依荆山之名来取州名的― 从前这是楚国地方。子革说:我们的祖先居住在偏僻的荆山,因为要为王室服务,就迁移到纪那。现在这座城就是楚国船官的地方,也就是《 春秋》 里说到的诸宫。秦昭襄王二十九年(前278 )派白起去攻取鄙邹,在汉水以南地区设置南郡。《 周书》 说:南是国名。南氏有两个大臣,势均力敌,彼此争位争权,连君主都不能制止,因而南氏就分成两个南国。按韩婴为《 诗》 作序说:那地方在南郡、南阳之间。《 吕氏春秋》 所谓禹从涂山巡察南方,指的也是这里。于是郡名就叫南郡。后来汉景帝将它作为临江王刘荣的封国。临江王因侵占庙墙旁边的空地修建宫室,被征召赴京;上车出门后,车轴忽然折断,父老暗中流泪道:我们的君王不会回来了卫此后北门就关闭了,那是因为刘荣结局不幸的缘故。汉景帝二年(前155 ) ,改为江陵县,王莽改名,郡称南顺,县名江陆。老城是关羽所筑。关羽北上围曹仁,吕蒙趁虚进袭,占据了江陵。关羽说:这座城是我筑的,不可进攻。吕蒙于是就退兵了。杜元凯进攻江陵,城上的人把葫芦缚在狗头颈上椰偷他,因为他颈上长了个瘤。城被攻破后,他把城中老小都杀了,血流遍地,走过时脚都浸湿了,人们评论此事,都鄙薄其人。江陵城地势向东南倾斜,因而从灵溪开始沿岸筑了金堤。这道堤防是桓温命令陈遵建造的。陈遵善于方技之术,他叫人去打鼓,自己远远听着,就能知道地势的高低,于是修筑起来的堤岸,也就分毫不差了。城西有栖霞楼,下面就是护城河,引江流从河里流过。城南有马牧城,西傍马径。这个沙洲上自枚回,下迄于此,长七十余里。洲上有奉城,旧时属江津长管辖,原来执掌各州郡去洛阳朝贡时在此过渡,因此称为奉城,也叫江津戍。城堡南• 对马头岸,从前陆抗驻扎在这里,与羊枯相对抗。两人都很讲信义,人们谈论到他们,都称赞他们真是华元、子反再现于今世。北面与大岸相对,称为江津口,所以洲也以江津取名。江面从这里开始变得宽阔了。《 家语》 说:江水到了江津,如果不把船连在一起抵挡风浪,是不能渡江的。所以郭景纯说:渡江津时水势高涨。这是说江水又深又阔。江水又往东流经邹城南边,这是按子囊的遗嘱修筑起来的城。《 地理志》 说:这是楚国的别邑,旧时的邹。王莽名为邹亭。城中有赵台卿墓,是他生时亲自建造的。墓上画有主人和宾客的肖像,以纪念他们之间的情谊,表现他平素所看重的东西。江水又东流,到了豫章口,水口通夏水。西北有豫章冈,J

  大概这地方就是因冈而得名的。也有人说是因楚王豫章台而得名,这就不大清楚了。

参考资料:
1、佚名.是何年网.http://www.4hn.org/files/article/html/0/253/index.html

浙公网安备33032402002372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