敬酬李判官使院即事见呈

敬酬李判官使院即事见呈朗读

公府日无事,吾徒只是闲。

草根侵柱础,苔色上门关。

饮砚时见鸟,卷帘晴对山。

新诗吟未足,昨夜梦东还。

译文

公府之中每日无事可办,我们同僚只是觉得清闲。

野草根根扎到柱下基石,青苔片片已将大门爬满。

砚水之中时而掠过鸟影,卷起帘子面对青天群山。

新的诗作至今尚未吟成,昨天夜间又在梦中东还。

注释

李判官:指当时封常清幕下判宫李栖筠。使院:即北庭节度使的官署。

公府:即岑参及其同僚的办公处。

柱础:柱子的基石。

门关:门闩。

饮砚(yàn):鸟影掠过,如饮砚水。

东还:东归。诗人在西北边塞,故云。

敬酬李判官使院即事见呈创作背景

  唐天宝十三载(754年),诗人赴北庭都护府任职于封常清军幕,这首诗即是与同僚李栖筠的酬和之作。当时值封常清受降回军之后,北庭一带暂时安定无事。这首诗所写的就是这期间幕府中闲静的生活。

参考资料:

1、高光复.高适岑参诗译释:黑龙江人民出版社,1984:240-242

  诗的首联中“日无事”、“只是闲”从两个方面点出“闲”字。“日”、“只”都对“闲”加以强调。“闲”是此诗所写的主要内容,也是此诗的基本情调,以疏谈的笔调引起全诗。

  诗的中间四句用公府所见所闻的景物写闲静生活闲适情调。“草根侵柱础,苔色上门关”,这两句写公府之内景物。无人频繁往来,以致野草滋生、青苔蔓延,可见“公府日无事”,而诗人得以有足够时间对柱础间的草根、门关上的苔色作细致观察,可见“吾辈只是闲”这两句上句从形着笔,下句从色落墨,一“侵”一“上”,写出草根、青苔潜移默化的发展形态,刻画极细致入微。“饮砚时见,卷帘晴对,”这两句写公府之外景物。前一句写飞并不直接去写,却以影掠过砚水来写,由府内自然转到府外,手法很高明。而用一“饮”字,把影掠过砚水好似啄水的形态写得既十分形象,又很有情趣。这种闲情是只在“无事”时才有的。后—句用“卷帘”把诗人的视线由府内转到府外,与上句是同样巧妙的手法。而晴空之下,满目青,场面却是松开阔极有边塞特征的。这种逸致也是“无事”时才有的。上下两句,由近及远,一动一静,均突出了闲静情趣。

  诗的最后两句承上文写乡思:“新诗吟未足,昨夜梦东还”。能在边地字斟句酌,从容吟诗,仍流露“闲”字,而新诗未足即被乡梦打断,写“闲”中乡思愈切,十分符合闲居异地的生活情调。

  这首诗以“闲”字为贯串全诗的线索,而以乡思作结,中间四句写闲居所见景物,写近景则刻画入微,写远景则场面开阔,笔法轻松疏谈。

岑参

岑参(约715-770年),唐代边塞诗人,南阳人,太宗时功臣岑文本重孙,后徙居江陵。[1-2] 岑参早岁孤贫,从兄就读,遍览史籍。唐玄宗天宝三载(744年)进士,初为率府兵曹参军。后两次从军边塞,先在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掌书记;天宝末年,封常清为安西北庭节度使时,为其幕府判官。代宗时,曾官嘉州刺史(今四川乐山),世称“岑嘉州”。大历五年(770年)卒于成都。 ...

岑参朗读
()

猜你喜欢

夜永风露下,庭空帘幕秋。杯盘延素魄,针缕动双眸。

天上秖今夕,人间宁少留。如何一水际,岁岁此相求。

()

吟牵东阁兴,静憩北窗眠。窟小中生月,文高迥入玄。

回看甲乙第,已到巳辰边。不见门生莠,歌钟尚隐然。

()

漠漠炎埃障大荒,火轮停午昼偏长。科头竟日真如醉,赤脚层冰未当狂。

强学地仙挥羽扇,为迎田父倒荷裳。桔槔声里心犹渴,安得天风送雨凉。

()

寂寂青枫岸,萧萧白版扉。

端居常嬾动,偶出却忘归。

()

阮遥集平生几屐,晏平仲半世一裘。

秃翁受用能多少,槲叶为衣荷盖头。

()

嘉瑞真成一旦逢,寄笺天下托鹏风。分无侑坐歌眉绿,但有挑蔬冻指红。

画史莫传飞舞势,诗人俱尽琢磨工。此间不见乾坤妙,妙在竹扉山崦中。

()

浙公网安备33032402002372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