折桂令·长江浩浩西来

折桂令·长江浩浩西来朗读

长江浩浩西来,水面云山,山上楼台。山水相连,楼台相对,天与安排。诗句成云山动色,酒杯倾天地忘怀。醉眼睁开,遥望蓬莱,一半儿云遮,一半儿烟霾。

译文

长江水浩浩荡荡一泻千里的从西而来,到了镇江附近,突然出现巍峨金山在江中突兀而起,山上楼台更是奇观。山和水相连着,楼台相对着,真是天所安排。在这胜景中,要举杯痛饮,乘兴赋诗,连风云烟霞好像也为之变色,倾天地而忘怀。当从酣睡中睁开朦胧的眼睛时,只见眼前金山若隐若现,一些儿被云雾笼罩,一半儿陷于烟霾之中,像是海上的蓬莱仙山。

注释

折桂令:折桂令系曲牌名,属北曲双调,正格是六﹑四﹑四﹑四﹑四﹑四﹑七﹑七﹑四﹑四(十句),但是第五句以后可酌增四字句。或单用作小令,或用在双调套曲内。

水面云山:金山本在长江中(清末江沙淤积始与南岸相连),故云。云山:形容山势高峻,云烟缭绕。

山上楼台:金山寺的殿宇楼台,依山而建,气势不凡。此句即指金山寺。

诗句成:诗句吟成。意含不大的功夫。

云山动色:时转云移,景色改观。

天地忘怀:忘记了天地之间的一切事物。

蓬莱:传说中的海上三神山之一,此喻金山。

霾:本指由于大气混浊使人看不清景况。也作淹埋之意。

参考资料:

1、李明阳.中华古典诗文珍品 元曲三百首:黄山书社,2002年02月:146

2、朱敦源.中华散曲365首精华今译:东北朝鲜民族教育出版社,1993.10:153

折桂令·长江浩浩西来创作背景

  金山寺在镇江西北,作者在元文宗至顺年间(1330—1332年)曾担任镇江府判一职,此曲大概写于这期间游金山寺后。

参考资料:

1、陈思思,于湘婉.元曲鉴赏大全集 下:中国华侨出版社,2012.09:496

  “长江浩浩西来,水面云上楼台”。作者下笔并没有直接写金寺,而是先描写金寺气势不凡的背景。长江自夔门向东,穿过三峡天险,经湖北,过江西,流安徽,入江苏,两岸虽然不乏高丘陵,但地势基本上是比较平坦的,没有什么障碍,江水如脱缰的野,浩浩荡荡,一泻千里。但到了镇江附近,却突然出现“水面云”的景象,巍峨的金在江中突兀而起。立江中,这本身就是自然界的一种奇迹,即使作静态描写,也可谓大观。元曲《黑漆弩·游金寺》中就有“苍波万顷孤岑矗,是一片水面上天竺”的句子。作者在这里用“浩浩西来”的长江作背景,以动衬静,就使金的景象显得更加壮观,给人一种天外飞来之感。而金寺雄踞在从江中拔地而起、耸人云天的高上。“水相连,楼台相对,天与安排”,在把金寺安置在浩渺辽阔的背景上之后,接着具体描绘金寺的景况。但作者仍然没有孤立地就,就寺写寺,而是依旧紧紧抓住立江中的特征来写。金寺倒映江中,与水连在一起,楼台上下相互映照。在水中,水在上,宛若一派仙境。这壮丽奇妙的景象,真是鬼斧神工,人间罕见,所以作者说是“天与安排”。面对如此奇观,作者豪兴大发,饮酒作诗,即景抒怀

  “诗句成烟动色,酒杯倾天地忘怀”。这两句,作者用狂态来表现自己沉醉在如此胜境中的豪情。他举杯痛饮,乘兴赋诗,一篇吟就,连云烟霞好像也为之变色。他仿佛离开了人间,置身于人迹罕至的仙境,因而不禁手舞足蹈,将杯中酒倾洒于地。当他从酣饮中睁开朦胧的醉眼时,只见眼前的金若隐若现,一半儿被云雾笼罩,一半儿陷于烟霾之中,亭台楼阁,仿佛都在烟云中冉冉浮动,那景象,酷似海上虚无缥缈的蓬莱仙。这最后几笔,给整个画面染上了一层朦胧的色彩,把读者引入无限的遐想之中。

  全篇写景,扣紧了“过金寺”的一个“过”字。作者不是登临金,只是乘船经过,因此能够远眺,能够纵览,能够从浩浩长江的广阔背景上,从与水、与云、水与楼台的种种关系上写出金景色的诗情画意,在给人以美的享受的同时,又能给人以情的感染。

赵禹圭

汴梁人,字天锡。世祖至元间为镇江路行大司农司管勾。文宗至顺元年累迁镇江路判官,三年致仕。 ...

赵禹圭朗读
()

猜你喜欢

三宫九庙事方危,狼子心肠未可知。

若使无人折狂虏,东南那个是男儿。

()

掠鬓初齐侧眼看,红棉新拭镜光寒。斜回雪颈些些见,贝齿畏痕恰恼欢。

()

一线横大江,千螺簇层峦。空外飞鸟没,烟中片帆还。

()

西浙澄波浸五湖,平江王气压三吴。故家礼乐新文运,泽国山河旧霸图。

昭代贤才誇奕世,中州清淑出名都。云高北海翻鹏翼,尘满南阳识凤雏。

()
宋一鸿

良夜迢迢低玉绳,望双星。罗衣偷卸若为情,细叮咛。

拗住银钩红烛背,悄无声。是何意态意怦怦。问卿卿。

()

泪菊愁萸,向尊前诉出,伤高怀抱。红上戍楼,登临怕看残照。

目中剩影关河,任付与、尘飞烟扰。萧萧。正西风信紧,还欹茸帽。

()

浙公网安备33032402002372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