苏堤清明即事

苏堤清明即事朗读

梨花风起正清明,游子寻春半出城。

日暮笙歌收拾去,万株杨柳属流莺。

译文

春光明媚、和风徐徐的西子湖畔,游人如织。

到了傍晚,踏青游湖人们已散,笙歌已歇,但西湖却万树流莺,鸣声婉转,春色依旧。

把佳节清明的西湖,描绘得确如人间天堂,美不胜收。

注释

苏堤,元佑间苏轼官杭州刺束时建于西湖。

梨花风,古代认为从小寒至Ⅱ谷雨有二十四番应花期而来的风。梨花风为第十七番花信风。梨花风后不久即是清明。

笙歌,乐声、歌声。

属,归于。

按,古人极重清明节,有“朝朝清明,夜夜元宵”之说。该诗意境与周密《曲游春》词“沸十里、乱弦丛笛。看画船,尽入西泠,闲却半湖春色”相似。

即事,歌咏眼前景物

梨花风,梨花为第十七番花信风。

吴惟信,字仲孚,霅川(今浙江吴兴)人。南宋后期诗人。

这首诗对大好春光和游春乐境并未作具体渲染,只是用“梨”、“笙歌”等稍作点染,此诗的构思之绝,就体现在作者不由正面入手,而是借游人的纵情、黄莺的恣意,从侧面措意,促人去展开联想游子寻春,不但“半出城”,而且“朝而往,暮而归”,痛玩了整整一天,足见西湖胜景令人目不暇接,节日气氛使人流连忘返,春光对人的吸引。再看“流莺”,当人们“笙歌鼎沸,鼓吹喧天”之时,它的世界被人类“强占”。现在,“游人去而禽乐也”,被压抑了一天的黄莺,又受了游人情绪的感染,当它重成了绿林的主人,怎能不欣喜若狂?不难想象,黄莺匿迹,是因人喧场面的热烈;而它的再现,正说明宜人秀色的魅力。这样,诗人叙节日情景,状清明景色,不是直接绘描,而是就有情之人和无情之莺的快乐,由侧面实现自己的创作目的。

前两句写西湖春景和游春的热闹场面。后两句说日暮人散以后,景色更加幽美,那些爱赶热闹的人既然不知道欣赏,只好让给飞回来的黄莺享受去了。运用侧面描写,反映了清明时节郊游踏青的乐趣:“梨起正清明,游子寻春半出城。日暮笙歌收拾去,万株杨柳属流莺。”江南三月正是“梨万朵白如”的季节,青年人结伴出城,踏青寻春,笙笛呜咽,歌声袅袅,微拂面,杨柳依依,真是“心旷神怡,把酒临,其喜洋洋者矣”,写出了西湖景的优美宜人。

吴惟信

吴惟信,字仲孚,霅川(今浙江吴兴)人。南宋后期诗人。 ...

吴惟信朗读
()

猜你喜欢

兰丛翠叠气氤氲,月相庄岩看未真。手里星星香线火,曾无分与饮烟人。

()

高人嗟逝矣,静乐尚求诗。岂意无为道,翻成罔极悲。

二难勤继述,一默付希夷。饮水心愈洁,看山意更迟。

()

行到颓墙与断桥,试和明月拗枝头。

江南多少闲儿女,带着梅花便带愁。

()

飞鸿离鱼网,玉石有俱焚。

冥冥岂无志,鬼物妒玙璠。

()

湖上梅花出短墙,一开半落湖水香。

春阳羞涩杏花细,桃花李花亦不忙。

()

万境忘机是道华,碧芙蓉里日空斜。幽深有径通仙窟,寂寞无人落异花。

掣电浮云真好喻,如龙似凤不须誇。君看江上英雄冢,只有松根与柏槎。

()

浙公网安备33032402002372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