秋闺思二首

秋闺思二首朗读

译文

斜月透进碧纱窗照进来,月色下显得周围都光线分外深沉。女主人愁思环绕,更有秋虫悲鸣,泪水沾湿了衣襟。

在梦中,分明看到的丈夫所在的关寨,可是却始终不知哪条路才是通往金微山的。

秋天的夜里格外安静,空中没有云朵,听着时断时续的鸿雁声一直到天明。(秋天冷了)想给丈夫寄些衣服,问了消息才知道丈夫所在的居延城现在又军队正在转移(这衣物该寄到何处)。

注释

蔼:古同“霭”,云气。

寒螀:即“寒蝉”,蝉的一种,比较小,墨色,有黄绿色的斑点,秋天出来叫。此处借指深秋的鸣虫。

金微:金微山,即今阿尔泰山,是当时边关要塞所在。

征衣:出征将士之衣。

鸿声:鸿雁鸣叫的声音。古有鸿雁传书一说。

居延:居延是中国汉唐以来西北地区的军事重镇。东汉有居延属国。

秋闺思二首创作背景

  初、盛唐时,国力强盛。诗歌里洋溢着高昂、乐观情调。中唐诗的基调开始转为低沉了。就这两首诗而论,从闺中思妇的悲愁惶恐里,使人看出了边关动乱不宁的影子。

  第一首诗开头二句写思妇醒时情景,接着写她的梦境,乃倒装写法。

  她一觉醒来,只见斜月透进碧纱窗照到床前,环境如此清幽,心头却无比寂寞,更有那秋虫悲鸣,催人泪下;她的泪水早已沾湿了衣襟。

  刚才在梦里,分明地见到关塞了。那“关塞”正是她魂牵梦萦的地方。因为她的良人就出征到那里。她不由大喜:快,去找金微!可是,前路漫漫,找不到去金微的路了。一急,就此醒来。

  诗人以饱蘸同情之泪的笔触,写出了思妇的一片痴情。

  第二首诗写思妇心潮起伏,一夜未眠。她看到夜静无云,她听到鸿声时断时续。鸿雁,向来被认为是替人传递书信的,因此,她便由鸿声而想到要邮寄征衣,但寄到哪儿去呢?本想寄到遥远的居延城(在今新疆),谁料想,如今那儿又在移军。怎么办?真叫人愁绪万端,寝食不安。

  用字特点

  二首均有声有色,有情景交融之妙。用字亦有讲究。

  如用一“蔼”字,表现月光深暗,创造氛围。

  如用一“静”字,显示夜空的冷寂,并衬托出下面的“鸿声”清晰,女主人公则惟闻此声,勾起天寒欲寄征衣的满腔心事。

张仲素

张仲素(约769~819)唐代诗人,字绘之。符离(今安徽宿州)人,郡望河间鄚县(今河北任丘)。贞元十四年(798)进士,又中博学宏词科,为武宁军从事,元和间,任司勋员外郎,又从礼部郎中充任翰林学士,迁中书舍人。张仲素擅长乐府诗,善写思妇心情。如"袅袅城边柳,青青陌上桑。提笼忘采叶,昨夜梦渔阳"(《春闺思》),"梦里分明见关塞,不知何路向金微"(《秋闺思》),刻画细腻,委婉动人。其他如《塞下曲》等,语言慷慨,意气昂扬,歌颂了边防将士的战斗精神。 ...

张仲素朗读
()

猜你喜欢

衣冠礼拜出名家,岭海重开宝树花。聚会独逢清夜月,淹留却忆旧时华。

银河远带龙潭水,霄汉光浮凤岭霞。回首故乡思雨露,年年三月泛仙槎。

()

束书厚疆圉,自固恐自陷。心兵失铦铓,何药与淬蘸。

十载伏髹几,剥处泽可鉴。两袖月补缀,布褐色为俭。

()

青帝留难住,金铃护不胜。落花飞絮怨飘零。试听燕莺都作断肠声。

风雨年年恨,闲愁日日萦。绿章无路乞通明。辜负养花天气惜花情。

()

谁家多竹门可款,临要阁前沙岸傍。谩道薰风能解愠,正应苍玉自生凉。

()

今日花前饮,甘心醉数杯。但愁花有语,不为老人开。

()

湖上风,缥缈楚江东。入面凉生■粉白,飘衣态捲舞衫红。

花落水流中。

()

浙公网安备33032402002372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