风流子·出关见桃花鉴赏

原文

海风吹瘦骨,单衣冷、四月出榆关。看地尽塞垣,惊沙北走;山侵溟渤,叠障东还。人何在?柳柔摇不定,草短绿应难。一树桃花,向人独笑;颓垣短短,曲水湾湾。

东风知多少?帝城三月暮,芳思都删。不为寻春较远,辜负春阑。念玉容寂寞,更无人处,经他风雨,能几多番?欲附西来驿使,寄与春看。

赏析

  词的上片,着重写作者出关后初见桃的欣喜心情。词的开头两句写塞外春寒料峭。“四月”点明时值暮春,“出榆关”点题,“瘦骨”和“单衣”从两个不同侧面衬托出塞外特有的春寒。“看地尽”二句承“海吹瘦骨”,写塞外狂飙猛、飞沙走石的气候特点。“侵”二句承“单衣冷、四月出榆关”,写群延伸至渤海、万里长城连绵起伏的地势特征。开头六句,于荒寒中又寓有它特具的辽阔与壮美,格调浑厚。“人何在”七句写塞外春色。“人何在”一句反诘,写明这里人烟稀少,也表明诗人此时心境的孤寂。“柳柔摇不定”,写明在内地已是芳菲落尽、大地春归的时市,这里却是杨柳尚未吐叶丝,还是早春稚柳,没有到密叶藏鸦的时候。柳色向来是春天的标志,诗人们总是首先在青青柳色中发现春意,发现春天的脚步、声音和身影。捕捉住“柳柔摇不定”这个典型形象,便颇为简洁地写出了边地春迟的特点,令人宛见在无边荒漠中几株杨柳在凛烈的寒中摇曳着光秃秃的空枝,看不到一点绿色的荒寒景象。而“草短绿应难”一句,仍紧扣“春迟”写边地物,却又另换了一幅笔墨,边寨小草才刚刚泛青,还是早春景色。诗人用一“难”字,抒写了感叹边地荒寒,希望尽早看到芳草绿遍天涯的心情。就在诗人急于寻觅边地春意的时候。他蓦然发现,在那低矮的断壁残垣旁,弯曲的小湾边,有一树桃在迎怒放。它给萧条冷落的塞外大地带来了勃勃生机,使羁旅边地的行人感到莫大的欣慰。它好象是为了迎接远方的来客,才“向人独笑”的。这种拟人化的手法,使作品情趣盎然,可渭传神之笔。“桃向人笑”,情景热烈。但配之以“一树”与“独”,热烈之中又包含着寂寞。“独”字生动地写出了边塞天冷稀的特有景色。这里尚未到百吐艳春意浓郁的时分,一般树木枝峭上还是空疏疏的,空气里的香仍夹带着料峭的春寒,蜜蜂不见飞来采蜜,只有一堵颓垣和一湾曲水相伴。在这种情景下,独自盛开的桃,不仅没有感到孤寂,反而以热烈的情怀向人绽开了笑脸。这一“笑”字,活画出桃蔑视严寒的刚毅姿。诗人的喜爱之情漫溢到这树桃的每一枝枝条上,于是客观的物象又蒙上了人的主观心境的投影。诗人把桃写得如此生动具体,天真可爱,活灵活现。“摇不定”与“海”相呼应,“草短”与“冷”相呼应,使作品前后浑然一体。用“一树”“独笑”与“惊沙北走”相对比,再用“颓垣短短,曲水弯弯”加以映衬,更显出塞外的荒寒和桃不畏寒冷的坚强品格,表现了词人对桃赞美喜爱,微露惜春之意。

  词的下片着重抒写惜春感情。“东”三句,写作者由关外桃联想到京城的春意阑珊,惜春之意渐浓。“不为”六句写作者喜爱的原因。作者先说“不为寻春较远,辜负春阑”,说明自己并不是为了躲避京都的落红无数的残春景象才到关外寻春,才分外喜爱的,然后用“念玉容寂寞,更无人处,经他,能几多番”直接点破原因:作者看到桃寂寞地开放在荒无人烟的空旷塞外,没有人欣赏她那美丽的“玉容”,况且京都三月末,春意就渐渐消逝了,这桃“更能消几番”(宋辛弃疾《摸鱼儿·更能消几番》)。作者不由得同情起桃不幸的命运来。结尾两句用想托西来驿使给京都带回一枝塞外桃心理描写,把对惜春感情的抒写推向了高潮。

  这首词以塞外的荒寒和雄伟的地势作为大背景,以“颓垣”“曲水”作为小背景,写出了桃不畏严寒狂的坚毅不屈的姿,再以京城的春阑反衬桃的命薄如纸,用欲托人捎回京城以使桃芳姿长在,来表现词人对桃的无比爱怜,从而细腻而曲折地表达了作者惜春感情,显示出作者取材的新颖与构思的巧妙。

返回

浙公网安备33032402002372号